最近閱讀了一篇2019年Lifeway Research有關「年青人為何離開或留在教會」的調查。離開的頭三項原因是:第一,搬到大學,不再去教會。第二,基督徒太批判和虛偽。第三,覺得與教會裡的人沒有聯繫。難道這些因素就會使下一代離開教會嗎?還是只是掩蔽着背後另一個問題?另一邊廂,年青人持續參與教會的頭三個原因是:第一,教會是自己與上帝關係的重要部分。第二,教會指導自己作日常生活的決定。第三,自己想效仿父母/家庭成員的榜樣。大家留意到什麼? 當下一代追求與神建立關係,以及見證到家人的虔誠,這些都對他們持守信仰起著關鍵的作用。當他們缺乏與神的個人關係,也沒有近身的榜樣能效法,便從信仰流失。事實上,這模式不只發生在今日教會裏成長的年青人,也在昔日的以色列人身上看見。讓我們繼續思考出埃及記3:13-22,為何神啟示自己的名稱「耶和華」對屬神的人那麼緊要的第二部份。 有一點是發人深省的。大家若搜尋「耶和華」這字在創世記出現的地方,第一次出現是在第二章詳述神造人的經過。「耶和華」這名稱凸顯著造物主的祂與人互動的關係,可讓人去親近、溝通、經驗和認識祂。這名稱最後一次是在49:18從雅各口中為兒子祝福時。創世記有記載三名以色列人的列祖與耶和華之間直接對話和互動的經驗。相比下,約瑟本人只引用「上帝」這名稱和敬拜「上帝」;在約瑟生平中,「耶和華」的名只是用敘事形式出現,缺少他與耶和華直接對話的紀錄。在創世記的結束50:24,約瑟的遺言也只是用「上帝」。「耶和華」這名字好像隱退到以色列人的歷史幕後。之後以色列人便開始在埃及為奴受苦,或許甚至被埃及宗教文化的諸神所影響。列祖的盼望和所依靠的神對自己有關係嗎? 約瑟那輩是第四代信神的人。上三代與神有親密的關係,與「耶和華」有個人的相交互動;第四代在生活中也有經驗神的眷顧。可是,他們的子孫只「知道」有神,但卻缺少「經歷」神,與祂有互動的關係。他們起初在埃及地安享上代的成就。但之後他們開始受苦,或許他們會想念這位祖先的神或一些故事,但是這神很遠,不知如何親近。而且,聖經好像沒明確記載雅各遷居到埃及地後築壇獻祭給耶和華。當認識神的列祖離世後,既沒有耶和華的祭壇作見證或敬拜榜樣,受著被埃及多神宗教同化的危機,再加上生活上面對著壓逼,這位耶和華神與列祖的親密關係與他們現今光景有何干?
現在,摩西的出現打破了三章「耶和華」這名字的沉默。上帝要祂的子民認識「耶和華」不是一個榮譽般的「專有名詞」,而是一個凸顯與他們有極親密關係的「連接動詞」。耶和華神要以色列人真知道祂名字的意思,要他們在生命中經驗祂多方的「我是」:救贖的主、攻擊埃及諸神的大能者、分紅海的上帝、在曠野施恩攜遞的神、滿有榮耀臨在的耶和華。以至這班亞伯拉罕的後裔也有根有基地認信耶和華是屬他們自己的神,正如15節所說「耶和華是我的名,直到永遠;這也是我的紀念,直到萬代。」 放在今天,我擔憂的是我們留美下一代的屬靈光景會否受相似的衝擊?他們享受我們所提供的生活安逸,習慣性地「跟」我們週五晚和主日早上到教會「聽」耶穌,但缺少個人的「體驗」。耶穌只是「太爺的神」、「爺爺的神」、「父親的神」,卻沒與神在生活中互動,建立個人的關係去認識祂;信仰變成可有可無。當他們離開我們入大學,周邊有各樣偶像林立,朋輩壓力和自由風氣的影響、身邊沒有榜樣去跟隨。若再受成功神學和懷疑主義的影響,當困境來臨,更覺神很遠。難怪現今青少年入大學後的信仰流失律這麼高。退一步想,文化基督徒也豈不是一樣嗎?究竟,這是誰的責任?是教會的門訓?是家庭的傳承?還是他們自己?我們這代所擔當的角色是什麼?我們自己又幾認識「耶和華」? 本週,大家可思考以下題目: 1。你上一次經歷「耶和華」神是何時?是在什麼情況下?這如何影響你對祂的認信? 2。若你覺得自己近來「經歷」不到耶和華神時,這會否影響你的信心?你會如何防止自己的信心倒退,以至開始停止聚會,最後成為習慣? 3。試用「耶和華」這名字在禱告讚美、認罪、感恩和祈求? 以馬內利, 啟諾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