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領袖,一個常遇到的挑戰就是如何把一個分裂的社群再次合一起來?這看似是今日社會所關注的熱門問題。這些群體小至家庭,大至國家。我們絞盡腦汁嘗試去找出方案。其實,三千年前的以色列也曾面對過。這個雅各家、屬神的國度經歷持續數年的南北內戰。我們的主角大衛如何聯合起猶大和以色列的眾支派?今天我們能有什麼學習?撒母耳記下5:1-5有這樣的記載。 回顧2-4章,大衛耐心地在希伯崙等候七年半去讓北面的以色列眾支派醒悟過來。雖然大衛少年時被膏立全國皆知,且南面的猶大也已立他為王,但北方的支派仍繼續效忠掃羅的後裔。當押尼珥(第三章)和伊施波切(第四章)這兩事件的疑雲被消除,障礙得解決後,北方的支派便親自來到希伯崙,並擁戴他為王。換句話說,大衛雖有實力和王位的合法性,但沒強迫對方承認他的主權,而是等候他們的投誠去接受他為王。 從大衛聽完北方的眾支派所說的話便與他們立約,這表明他接受他們背後的意思。第一,「我們原是你的骨肉。」大衛和他們雖然是不同的支派,但事實是有同一的先祖雅各,這是至親的家人關係;大衛願意接納他們,而不是親疏有別。第二,「率領以色列人出入的是你。」大衛過去是領兵去戰勝非利士人的攻擊和權勢,給以色列人安全;大衛願意繼續成為他們的拯救者,維護他們的利益。第三,「耶和華也曾應許你說:『你必牧養我的民以色列,做以色列的君。』」大衛是神應許以色列人的那位牧者君王;他願意以牧養的心待神的子民,而不是轄管他們。 我們也看到當中的過程是互動和誠懇的。北面的支派主動投誠,並從原文看出他們言詞懇切。大衛在神面前鄭重地承諾會向他們履行神所交託的使命;他並沒有從他們的逼切中乘機取利。結果,北方的支派「就膏大衛做以色列的王。」這樣,大衛便聯合了猶大和以色列的眾支派,作了神所揀選和人所擁戴的君王。 今日,我們渴求有一個團結的社群。但作為領袖,當我們踏出一步去與我們有矛盾的組別商討時,尤是對方是較弱勢,結果有時是失望或情況更壞。為什麼?或許是過去一些障礙和疑團未解決便趕快地強迫對方接受建議;又或許是強調彼此的不同而忽略或不願接納共同的地方作基礎;也許不願承擔當盡的責任;可能是親疏有別、嘗試轄制對方或「大象壓死蟹」的態度等等。我們常聽到「僕人領袖」;但當要把分裂的群體合一起來,我們更需要有如大衛般顯出「牧人領袖」的素質。 本週,大家可思考以下題目: 1。要使一個分裂的社群再次合一起來,你覺得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2。一個分裂的社群要再次合一是需要雙方面的踏出。幻想你是北面支派的其中一位長老,為什麼你選擇先提出第1-2節的那三樣事項? 3。「僕人領袖」與「牧人領袖」有什麼相似的地方?有哪些方面不同? 以馬內利, 啟諾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